00:28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田甜视频实习生任杏梓“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自古以来,大家都习惯将正月十五作为年关的末尾,也总是会在这一天点亮花灯,吃上一口甜糯的元宵,猜一猜灯谜。2月26日,又是一年元宵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已经76岁的传统花灯--滚车灯手艺人吴乐华又是如何度过的呢。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吴乐华的工作室内,亲自去感受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历史悠久,这个灯的由来不简单在长沙县双江镇,非物质文化传统滚车灯是最为流行的,不同与其他花灯,它除了保留了花灯该有的模样外,在灯的底部还有一个可以滚动的小小的滚轮。“这个灯啊,从我有记忆开始,就是热闹和开心的代名词。我小的时候,一块钱可以买一堆东西,吃饱家里一屋人。那时候谁家里有点钱的就会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花一块钱请师傅做个滚车灯,过年了就可以推着灯挨家挨户的去要糖,一直可以要到正月十五......”回忆起童年,76岁的吴乐华笑着眯了眯眼,眼前仿佛是推着灯遍地跑的孩童们。放下手中刚完工的滚车灯,吴乐华细说起了滚车灯的由来,津津乐道的劲头仿佛一个孩童翻开了自己最爱的连环画。滚灯车起于明代。相传永乐年间,皇帝昭告天下,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将与民同乐,举办观灯节。百姓闻此,制作彩灯、花灯送进京城参加灯会。一时间,全国各地民间艺人纷纷争先制作各种花灯,勤劳智慧的双江人经过反复研究制作出了滚灯车。其以木轮为滚动翩翩起舞,又配以舞步和锣鼓乐器,深受百姓喜爱。然而,由于灯架由竹篾制成,灯罩由彩纸糊成,京城路途遥远,花灯半路就被损坏,滚灯车因此未能登上大雅之堂,错失了一展风采的机会。因此当年的永乐观灯,并未有滚灯车的身影,只是在双江这块偏僻的土壤上完好地保存下来。“希望我做的灯还能在很多个元宵节上亮起”“这个小小的彩灯可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制作是有讲究的,首先啊这个竹篾就得用的好。”说话间,吴乐华就开始了制作,在记者手上生硬难折的竹条仿佛被他的双手赋予了魔法,三两下的功夫吴乐华就混着浆糊将滚车灯的框架搭建完成。“滚车灯是由滚把、立柱、四方台板、木轮、内灯笼、外灯架组成。制作包含了木工、纸扎、民间彩绘等,要做起来还真的算是复杂。”吴乐华说,这种活儿耗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坐上一天也只能出来一两个精品。“我们的滚车灯不仅是小孩子们过年间要糖的,还可以与民俗音乐同舞,几年前我们申遗成功后还在星沙大广场表演过呢,我现在也收了很多徒弟,我家的儿子和孙子现在也都跟着我学呢。我原以为现在的小孩子不会喜欢这个,结果我前两天去肯德基参加活动,那边来了好多小孩子都争着抢着要玩这个,一口一个爷爷的叫着,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说起滚车灯的发展,吴乐华难掩开心之情,他告诉记者,年轻一代的加入,让滚车灯有了新的进步。不仅是造型新颖还做了很多新的改良。“我只要能够做下去,就要一直把这个做下去,我希望我做的灯还能在很多个元宵节上亮起。”[责编:吴岱霞][来源:三湘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6507.html |